标王 热搜: 服务  平台  项目  产品    中小企业    年度  合作  银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资讯 » 正文

工程建设标准改革:住建部标准定额司巡视员都说了些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3-06  浏览次数:128
核心提示:针对工程建设标准改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巡视员田国民提出,要加快标准改革步伐,树立标准权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


       针对工程建设标准改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巡视员田国民提出,要加快标准改革步伐,树立标准权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副巡视员卫明强调,要提高标准,精心实施。
       田国民:加快标准改革步伐,树立标准权威
  工程建设标准改革可概括为:“三个全面”,“四项改革”
  第一个全面是要全面覆盖,就是使标准项目全面地覆盖到所有的工程项目。标准是为工程项目服务的,包括勘察、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拆除等都要有相应标准的规定。目前,我部批准发布的标准多达3000余项,已经是80年代的好几倍了,但仍不能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新技术、新材料应用方面标准缺失,标准供给不足。标准全面覆盖就是要解决标准缺失的问题,做到事事有标可依。
  第二个全面是要全面提高标准的水平。我们要转变观念,不能只讲工程的成本,更要讲工程的品质、安全、寿命。当前,我们部分标准的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果我们提高了标准中的关指标水平,虽然局部的成本会提高,但从整体和长远以及综合考虑,可能未必不划算,或者成本不一定会有很大变化。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提高标准水平,才能与我们的大国地位和强国地位相匹配。今后标准水平提高要有总体战略部署,每年都要在几个方面取得突破,每年都要保证一定数量的重要标准提高水平,使其达到国际领先或者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个全面是与国外发达国家标准的通行做法对接。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去”,我们的标准与国外的标准相对接是首要条件。当前,有工程项目输出行业、部和企业,对与国外发达国家标准对接的诉求非常强烈。虽然我们过去几年做了一些把中国标准翻译成英文的工作,这还不够,我们还应该在标准方面向国外学习,借鉴国外好的标准。同时,将中国技术通过标准“走出去”,让别人看懂中国标准,了解中国技术,并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标准编制。
  第一个改革是改革标准的供给体制。要实现标准的全面覆盖,就要积极地培养和发展团体标准,仅靠政府单一供给标准是不行的。未来的政府标准是以强制性标准为主,推荐性标准作为补充。已经发布的培育和发展工程建设团体标准意见提出,原则上政府今后不再组织制定推荐性标准。如果政府一直源源不断地供应推荐性标准,团体标准将无法发展。
  第二个改革是改革标准的模式。政府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制定强制性标准,未来的强制性标准与当前的强制性标准内涵不同,当前的强制性标准是条文强制,未来是取消条文强制,是全文强制,名称是规范,最终走向技术法规。国外的标准和规范很清晰的,所谓规范(即强制性的)是政府、议会批准发布的,相当于我们的全文强制标准,而且与法律法规的行政管理内容是混在一起的,既有行政管理规定又有技术管理规定。而自愿采用的标准是完全由社会民间团体来制定的。这种模式是我国标准改革的方向。此次《标准化法》修订草案中,对于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仍然保留了行业和地方这两个层级。这个两个层级,按照部里的意见,也是要改为全文强制标准。如果国家标准没有涉及的方面,可以制定全文强制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如果国家标准有的,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可做一些细化性的规定,甚至指标上可以从严要求。城建、建工的全文强制性标准在2016年就做了研编工作,在2017的计划中已全部列入,国务院各部门、各行业的全文强制性标准在2018年到2019年全部列入。2017年我们工作重点是研究标准体系表。在研究标准体系表的同时,各部门、各行业就要先拿出一本二本进行试编工作。
  第三个改革是改革标准要素构成。要广泛收集国外相关标准的规定,尤其是英国标准,对比、研究国外是如何规定的。在标准内容和要素构成上尽量保持一致,在水平和相关规定措施方面也尽量一致或更加先进更加严格,提高中国标准在国际上的适用性,促进中国标准“走出去”。
  第四个改革是改革标准编制模式。要培育一支稳定的标准编制专家和审查专家队伍。只有专家队伍稳定,才能更好地长期维护标准。因为,当专家队伍稳定后,他们才能长期关注与某个标准相关的国外动态,关注与某个标准相关的国内的科研成果动态,才能及时提出标准完善的意见,才能尽可能地加快速度提高某个标准的水平,只有这样标准的质量才能提高。同时,稳定的专家队伍也便于对专家的管理。今后对于标准的编制不完全实行申请制,对需制定的标准也主要是通过上下沟通来确定编制组的单位,这也是标准编制改革的内容。
  卫明:提高标准精心实施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习近平同志强调,加强标准化工作,实施标准化战略,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李克强总理指出,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去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快标准化建设,提高建筑技术水平”。今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确定将装配式建筑、门窗、防水、装饰装修和可再生能源作为住房标准化改革的重点内容。党中央、国务院这一系列要求,更加清晰指出了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的道路,全面推进标准化改革、重点提高标准水平、更加精准推进标准实施、切实树立标准权威性。
  提高标准水平。工程建设标准设定水准与各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经济条件相适应,强调因地制宜,总体水平与国际标准相比大致相当,但是有些工程中采用的产品、材料以及元件、构建、部品、部件标准水平低。如,门、防水与国际先进标准相比等较为突出。对于提高标准,过去我们采用“跳一跳就够得上”,即适当提高、小步快跑的方法,这种方法对后期工程运营维修成本较高,不符合全寿命周期造价的要求。面对供给侧结构改革、工程标准走出去等要求,显然需要一步到位、分步实施等跨域式的方法。如高铁、核电、纺织服装,无不采用提速、提质、提标,一步领先的方式,赢得了“一带一路”、跨海出境的龙头地位。基于这样的思考,工程建设标准可以考虑从人民群众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住房标准化入手,从打开门、推开窗、闻到香、感到暖等人民群众不断满意的角度出发,实现达到国际领先标准的水平。
  系统推进标准的实施。破窗效应、稻草人现象,造成强制性标准不严、推荐性标准不广,成为软约束,硬不起来,标准的权威性受到影响。标准实施难,执行不严、执行宽泛,再高的标准落不了地,也会影响政策效应。因此,标准的实施应当在“强制性标准必须严格执行,推荐性标准自愿采用”的总原则下,进行分类改革。对于强制性标准,按照《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的规定必须执行,不仅工程建设全过程要执行,而且与之相配套的导则、指南、手册、计算机软件也应当执行;对于推荐性标准,按照双方合同约定执行,特别是在招投标合同中,示范文本的技术标底当明确具体采用标准的内容;对于团体标准,可以结合制定者的声明,采用合同约定的模式。对于装配式建筑新出现的部品、部件,改革生产许可证或者生产厂家来样检验的模式,大力推进产品认证模式,采用市场化合格评定来执行标准,对工厂、商场、工地实行统一检测、统一认证、统一标识。
  发挥建设领域品牌作用。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是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升产品品质,实现价值链升级,有利于引领消费,树立自主品牌消费信心,挖掘消费潜力,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需求;有利于促进企业诚实守信,强化企业责任,实现更加和谐、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推进品牌战略,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作用、企业主体作用、政府推动作用和社会参与作用,积极营造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良好氛围。在建设领域涉及的行业门类较多,需要做的内容也很多,当前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重点落实“房子是来住的”要求,可以考虑放在养老无障碍、装饰装修、再生能源、装配式建筑构件及部品部件等方面,通过制定更高的标准,采用市场化标准实施的手段,加大认证认可制度的落实,提高标准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neusoft